当社会在高速的经济发展和集中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,都市中的机械式生活让人们承受了诸多疲惫和压力。
此时的我们想逃离城市,却需要一个适当的释放空间,一个像陶渊明寻求的“桃花源”,亦或是像托马斯·摩尔笔下的“乌托邦”。
这个释放空间,或许是与自然越近,离现代化更远。回到人类的本性中,寻找那一份初心的灵性。人之初,人类本身就是从茫茫生灵中走来,又大步踏入钢筋水泥的城市中,慢慢地迷失了自我,不禁会想念那个被忽视的田园之梦。
西方乡野庭院生活对话中式简约禅意空间
南宋寒门学子柳梦梅,借宿梅花庵观中,便有得杜丽娘画像,终传为《牡丹亭》一段佳话。可见出门在外,借宿道观、庵院和民宿是自古便有的习俗。古代的名人雅士有一种消遣,如《长物志》中记 :“山斋,宜明净,不可太敞。明净可爽心神,太敞则费目力。或傍檐窗槛,或由廊以入,可种花木,列盆景。夏日去北扉,前后洞空。庭际沃以饭瀋,雨渍苔生,绿褥可爱。绕砌可种翠云草令遍,茂则青葱欲浮。前垣宜矮,有取薜荔根瘗墙下,洒鱼腥水于墙上引蔓者。虽有幽致,然不如粉壁为佳。”可见古人对居所美学的极致要求。
![钢筋水泥下,寻找那一片“桃花源”| 被忽略的民宿之美 钢筋水泥下,寻找那一片“桃花源”| 被忽略的民宿之美]()
西方乡野庭院生活对话中式简约禅意空间
“归去来兮,田园将芜胡不归?”,面对城市化于人们心理上的压力,如今正好有这么一个契机,就是国家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:一方面为发展国家深化经济改革做出贡献,另一方面也为调节人的心理和生活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“乡村守望者”冯骥才曾惋惜,中国10年间消失了92万个村落,也就是平均每天就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,在这背后消失的不只是数字和建筑,而是文化、美学和民俗的缺失。当城市化生活标准普及化之后,或许留住乡愁,回归田园也将成为当下国人的共同追求。